近日,化工制造巨頭巴斯夫、科思創、陶氏等公司遭到反壟斷集體訴訟,涉嫌密謀關閉工廠、限制生產,以降低全球供應,提高聚氨酯原料的價格。鈣鋅穩定劑廠家與您一起了解行業動態!
總部位于賓夕法尼亞州的聚氨酯產品制造商C.U.E.認為這場密謀,至少從2015年一直持續到今年2月。C.U.E.說道,包括陶氏化學、科思創、亨斯邁、朗盛、三井化學、萬華化學、以及企業分支機構在內,都是“違反反壟斷的慣犯”,在它們過去的行為中,面臨民事和刑事案件。該制造商稱,這次那些企業針對兩種異氰酸酯化學品,協調了一系列的工廠停車,和“近乎同步”的價格上調。
C.U.E 說道:“根據消息得知,上述價格上調次數太過頻繁,時間上太過緊密,是純粹的平行行為,這一定是得到了被告們的一致協調和商定的結果。此外,在同一天發布的漲價公告,不可能是僅僅是模仿的平行行為。C.U.E.認為,這一密謀是通過這些化學公司所屬的各個貿易團體秘密策劃的。根據30頁的起訴書里的內容,由于公司們占據超過90%的全球異氰酸酯生產份額,競爭對手無法輕易進入,聚氨酯構建原料也不能輕易地被不是異氰酸酯的化學品替代,使在這可以很容易交換個別企業的異氰酸酯的市場,被告們的操作成為了可能。
C.U.E說道,因為在這個市場,可以很容易在供應商之間進行交換,這意味著一個制造商無法自己提價,反而言之,提價必須得到協調。起訴書稱,其結果就是,當時供應減少開始發揮作用,從2016年初開始的“價格大幅上漲”。其中一張圖顯示了價格的持續和急劇上漲,在一年里,一種叫做二苯甲烷二異氰酸酯(MDI)價格上漲了25%,另一種叫做甲苯二異氰酸酯(TDI)的價格上漲了35%,
C.U.E在起訴書中說:“據消息相信,在2015年初,被告們達成了一項協議,通過故意減少供應,來合理化和支持異氰酸酯們的價格。 在整個期間,被告同意執行、協調和輪轉化學工廠的停車,通常是根據‘不可抗力’條款,允許他們撤銷先前的采購訂單。這些工廠停車的理由純粹是托詞,例如假設的原材料短缺或需要‘維護’等原因。”
C.U.E.說:“起訴書中詳細列出了在期間內發生的多起工廠關閉和停產事件,壓低全球供應,推高了價格。這樣的停車次數在異氰酸酯工業并不典型,也不符合標準。”
C.U.E還強調了使用一個大陪審團調查本質上是違法的事實的重要性。C.U.E.說:“被告是違反反壟斷的慣犯,在過去就已在同一行業內溝通和操作價格。除萬華和三井外,所有被告或他們的公司前身都曾在1995年至2009年期間接受過有關聚酯和聚醚脲的價格壟斷的政府調查和民事訴訟。” 訴狀進一步指出,這些訴訟產生的和解金額總計超過10億美元。
掃一掃!官方二維碼